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及其运行的区块链正式推出并持续运行,但因不能与法定货币兑换,缺乏应用场景,基本上属于技术极客们的游戏,并未产生多大社会影响。2010年5月22日,美国有人用10000个比特币购买了价值25美元的两张披萨饼,成为比特币第一次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比率仅为1比特币0.0025美元。
在比特币区块链基础上,2013年以太坊区块链及以太币问世,围绕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应用,将比特币所有节点参与的“工作量证明法”改变为少数节点参与的“权益证明法”,并加入了智能合约,同时推出新币发行模型ERC20等协议标准,带动新币首次发行募集比特币或以太币的ICO发展,创造了比特币、以太币的应用场景,推动其价格加快上涨,社会影响力随之增强。
比特币、以太币等属于区块链“原生加密资产”,而通过ICO发行出来的则属于“衍生加密资产”(更具证券资产属性),尽管都被称之为“加密货币”,但它们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理应加以区分并有不同监管。
“加密货币”推崇者希望并竭力宣传其能颠覆或取代现有的国家法定(主权)货币,但由于比特币、以太币的价值只有与法定货币兑换才能最终实现。所以,其只能是一种新型加密资产,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难以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比特币最多作为加密资产之间兑换的中介)。
但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只要承认其合法存在,就完全可以像黄金一样开展现货(即期、远期)以及期货、期权、、ETP等更多衍生品交易,而且由于其属于去中心、无国界数字资产,天然具备线上全球化7x24小时连续交易特性。
然而,传统的法币支付清算体系难以满足这种线上全球化7x24小时连续交易与即时清算的需求,加密资产交易发展就需要搭建出连接加密资产与法定货币的桥梁。由此,率先催生出与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等值挂钩、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公共(非许可)区块链平台全球化广泛互联、7x24小时点对点交易并即时清算、成本大大降低的首个美元稳定币——USDT。
USDT是Tether公司(由私人投资2013年在马恩岛和香港注册的 Realcoin公司,于2014年11月更名而来。其中,注册在香港,不仅是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且当时比特币最大的挖矿机供应商“比特大陆”在中国,挖矿和持币最多的人在中国,最早的比特币交易所OKcoin和火币在中国,ICO最活跃的市场在中国,在香港注册和运营可以更好地服务大陆客户)发行的,以美元现金、存款或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足额储备支持的稳定币“Tether USD”的缩写。Tether 2014年11月发布USDT白皮书,2015年2月在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bitfinex 和 Poloniex 上线,此后又在更多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上线,可以线上全球化7x24小时点对点交易和即时清算(无需通过银行等账户中介以及SWIFT等电讯中介,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至今运行已超过10年历史。现在,USDT流通市值超过1600亿美元,2024年盈利超过130亿美元。
尽管Tether承诺为USDT储备100%的美元资产,但由于一直坚持去中心化,没有得到足够的外部审计与监管,没人知道其储备是否充足或被挪用,是否存在信贷投放等超发USDT的情况, USDT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并不是与美元一直等同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大幅低于1美元。
在USDT基础上,2018年科技企业Circle与加密资产交易所Coinbase携手在美国注册推出新的美元稳定币USDC,旨在为市场提供一种透明合规更加稳定的美元稳定币,以应对当时业界对USDT储备透明度的广泛质疑。同时,也出现了跟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或黄金等大宗商品挂钩追求价格稳定的资产稳定币,以及应用算法(内含对冲机制)追求价格稳定的算法稳定币等,但实际运行中都出现了很大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和影响,本文不加论述。
跟某种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被统一叫做“法币稳定币”,尽管也被有些人叫做“加密货币”,但却形成了自身不一样的特点:
法币稳定币是由其锚定货币的币值作为支撑的,其“稳定”特指与锚定货币的价格稳定,也会随锚定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稳定币实质上是其锚定货币的“代币”,具有法定货币实现不了的特殊作用,满足特殊的支付清算需求。所以,法币稳定币不同于比特币等一般的加密资产或虚拟资产;稳定币改变的不是货币本质,而是货币表现形态与支付清算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法定货币支付清算方式,稳定币完全绕开了银行和SWIFT,形成了全新的在公共区块链平台上全球化7x24小时去中介点对点的即时支付清算体系,成为连接加密世界(Web3.0)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日益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持加密资产交易发展,成为稳定币产生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
美元稳定币的出现和发展,促进加密资产交易加快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并进一步催生出NFT(非同质化通证)、RWA(真实世界资产通证)(不宜把“通证”叫做“代币”)等数字化、份额化资产交易与DeFi的发展,形成加快发展的无国界“加密世界”。这反过来又推动美元稳定币加快发展,新的美元稳定币开始涌现,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跨境汇款和贸易结算中扩大使用,越来越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不断增强加密资产与法定货币、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并扩大了对美元与美国国债(作为储备)的需求,吸引银行、卡组织、交易所、汇款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及跨国零售商、互联网电商平台、支付机构、大型科技公司等纷纷参与。特别是特朗普高调支持加密资产发展并当选2024年美国新总统后,美元稳定币更是呈现出大幅加快发展的态势,并带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增强对法币稳定币的关注、探索与监管。
目前,美元稳定币在全球法币稳定币中起步早发展快,占比超过98%。美元稳定币市值在2020年末约50亿美元,2023年末约1700亿美元,2024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2024年稳定币结算量超过27.6万亿美元,超越卡组织和Master的规模。2025年更是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2025年6月末突破2600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已经形成包括发币主体(方案设计与运营管理等)、分销渠道或交易平台、储备资产托管与审计机构、持币主体、稳定币与法币兑换(场内与场外)、稳定币直接借贷撮合平台、监管机构等之内的诸多参与者和复杂产业链。也在推动RWA(包括真实数据资产通证化RDA、以及股票、债券、货币基金等的通证化)加快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对加密资产与稳定币到底如何看待,要不要监管以及如何监管,世界范围内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化。但随着加密资产与现实世界融合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对加密资产与稳定币,完全排斥打压或放任不管都是危险的,必须坚持趋利避害,既要鼓励创新,也必须加以合理监管。即使美元稳定币有利于增强美元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债需求,但脱离监管,其大规模发展也会对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成为一把“双刃剑”。
美国积极保护和支持加密资产的挖矿和交易乃至成为国家战略储备,支持美元稳定币合法运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考量。这不仅着眼于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促进支付和金融系统创新,巩固和强化美元国际地位,为美国国债创造新需求并压低其利率水平,更重要的是认为,伴随区块链与加密技术的发展,加密世界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将对人类世界产生强大影响力,作为大国,必须抢占在加密世界的制高点。对此,需要其他主要国家,特别是中国,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