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建山作(新华社发)

王 鹏作(新华社发)

网络上的炫富拜金,总能刺激公众神经。
近日,有博主在视频中称“自家别墅一年电费超40万元”,引发网友质疑,最终被平台禁言。今年以来,一些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也与炫富拜金有关,说明广大网友对这类现象深恶痛绝。
整治网络炫富,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题中之义。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
假富豪背后是生意
“北京坐拥七套房产,最大近千平却因遮光闲置”“身家没有八位数不敢出门”……满目奢侈品、频繁出入高端场所、在拍卖行一掷千金,这曾是网红“王红权星”视频中的日常。去年,“王红权星”等多名百万级网红博主被封禁,其共同点均为过度展示奢侈生活方式,并涉嫌虚假宣传、商业欺诈。
这也为人们揭开“网络炫富”的冰山一角:许多靠极致炫富走红的账号,其目的往往并非分享,而是赤裸裸追逐流量和商业利益。你以为他们展示的是生活,其实很可能只是人设,背后全是生意。
“别墅是借的、豪车是租的、名牌包是高仿的。”一位MCN机构从业者坦言,在流量驱动下,“富人”人设包装已形成成熟产业链:几百元租辆跑车,配合精心设计的剧本和台词,一个“假富豪”便可粉墨登场。
“账号粉丝暴涨后,广告报价直接翻倍。挂一个商品链接、接一条带货推广,收入动辄成千上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网络炫富已串联起一条“内容制造—流量吸引—商业变现”的闭环链条。许多不明真相的用户,误以为这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最终成了被收割的对象。
更有甚者,利用虚构的财富光环增加其言论的“可信度”,以此诱导他人相信其所谓的“致富捷径”“投资良机”,进而兜售课程、骗取资金,甚至引流至灰色或非法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很多假炫富行为,实质已构成违法,涉及虚假宣传、诈骗甚至传销。”
青少年三观被带偏
网络炫富的危害,远不止于商业欺诈,其更深远的负面影响在于对社会心态,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网络上曾流传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一名初中生刷到炫富视频后,竟对母亲怒吼:“你要是给不了我这样的生活,就不该生我!”亦有中年人在看到炫富短视频后,产生巨大心理落差:“我也曾努力,为何活得如此失败?”
这些极端情绪背后,是病态炫富内容对普通民众心理健康的蚕食。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助理教授吴倩分析:“短视频平台‘短平快’的传播机制,天然倾向于放大‘富有’的结果,而刻意简化甚至神化其‘致富’过程。这种简化极易滋生‘消费即成功’的扭曲观念,将财富积累与高消费错误等同,诱导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对致富过程的神化,则容易使大众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对于心智尚在发育、价值观正在成型的青少年而言,这类内容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有专家表示,当屏幕上充斥着“好好努力,争取下辈子赶上我”“我毕业回国就当董事长,你们不是吗?”等充满优越感和嘲讽的言论时,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遭受严重冲击。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此产生“学习不如当网红,高考不如去整容”的病态价值观。
朱巍告诉记者:“网络炫富极易误导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使其误认为财富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这类宣扬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是被明确抵制的。”
全链条治理筑防线
针对网络炫富乱象,中国已聚合多方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记者注意到,2023年9月起,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整治”专项行动,明确打击炫富拜金等不良信息。2024年4月,再次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制造炫富人设”“刻意展示金钱堆砌的奢侈生活”等内容。今年6月发布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炫富拜金属于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价值观,应加以限制。
平台也在主动作为。此前,小红书发布公告,针对炫富等传播不良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专项治理。两周内处置清理违规笔记7346篇,关闭违规账号811个。抖音也发表公告称,对一批存在涉嫌刻意炫富、宣扬高消费、攀比享乐等不良价值观的内容和账号进行了处理,两周内累计清理相关违规视频数千条。
大量炫富账号背后是MCN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运作,通过打包人设、集中推广牟利。朱巍建议,应深挖网络炫富背后的策划与运营链条,强化对MCN的连带责任追究:“不是一个账号炫富就打一个,而是要查清背后策划与运营链条,治理整个‘炫富矩阵’。”
今年1月,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中明确规定:MCN机构不得组织签约账号宣扬不良价值观、虚构身份人设。这为从源头上遏制炫富产业链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网友说,虚假炫富固不可取,但如果展示的富裕生活是真实的呢?对此,朱巍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维度:网络表达自由始终伴随着社会责任。即便是真实的财富展示,若毫无节制、过度张扬,也可能在无形中构成对普通群体的变相歧视,加剧社会群体的心理隔阂和对立情绪,甚至在特定情境下触碰公序良俗的底线。
“记录真实生活本身并无过错。”吴倩说,“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指出,人在社会交往中存在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适度的自我呈现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度’的把握。”她认为,网络空间同样需要展现积极向上、奋斗进取的正能量。例如,分享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长、记录改善生活条件的奋斗过程、展现健康自信的精神风貌等内容。但当展示行为突破底线,演变为虚假包装、价值观扭曲、侵害公共利益时,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加以整肃。
吴倩呼吁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和内容创作者,应减少过度包装和浮夸展示。“不仅‘晒结果’,更应‘晒过程’。展现奋斗路上的汗水与坚持,传递努力过程中的温度与诚意,还原生活的本真与厚重。”
资料链接 ▶▶▶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本报北京电(记者金歆)记者从国家网信办获悉:近期,国家网信办扎实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部署地方网信办积极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不法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从严从快处置一批涉企违法违规账号。日前,国家网信办通报了部分典型案例。
这些典型案例包括:一、“柴怼怼”等账号编造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恶意诋毁攻击企业。抖音账号“柴怼怼”等,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某企业的产品质量,恶意诋毁某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并借机吸粉引流带货。二、“孟栖笔谈”等账号发布涉企负面信息,谋取非法利益。微信公众账号“孟栖笔谈”“辉常观察”等,长期集纳发布涉企负面不实信息。在企业与其沟通删除不实信息时,要挟开展商务合作。三、“车说道”等账号蹭炒涉企热点,发布虚假不实信息。懂车帝账号“CHE车说道”、搜狐账号“车说道”等,为博眼球、吸流量,恶意蹭炒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等汽车行业热点话题,发布某品牌汽车不实信息,捏造人员伤亡事故,虚构法院判决,恶意诋毁企业产品质量。四、“物联网咨询室”等账号散布企业商业秘密,传播虚假不实信息。微信公众账号“物联网咨询室”“物联网咨询室号外”为博取流量,长期发布某高科技企业的商业秘密,并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五、“兴德旺业”等账号冒用企业、企业家身份,开展市场营销。以上涉及的账号均已被依法依约处置,有关账号主体被纳入平台黑名单管理,有关侵权信息已被清理。(韩维正 叶朵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1日 第 08 版)

责编:柳天澍、侯兴川